第九次中澳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
10月13日,第九次中澳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澳大利亚气候变化与能源部长克里斯·鲍恩就气候多边进程、各自国内气候政策、气候领域双边合作等议题开展深入对话交流。双方同意,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持续深化政策对话、保持多边协调、开展务实合作,在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强技术交流,探索搭建地方、企业与智库等双边合作平台,努力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典范,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更多确定性和前进动力。
欧盟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覆盖范围继续放宽
10月13日,欧洲议会法律委员会表示支持淡化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法的计划,该法正面临企业的阻力,企业表示遵守这些规定将阻碍欧洲工业的竞争力。欧盟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CSDDD)于去年通过,要求企业解决其供应链中的人权和环境问题,否则将面临相当于全球营业额5%的罚款。在10月13日的投票中,欧洲议会法律委员会的议员们批准了一项提案,该提案将规定只有员工人数达到或超过5,000人且营业额至少达到15亿欧元的公司才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委员会还支持取消企业实施“过渡计划”的要求。
北京发布6项绿色低碳地方标准,涉及碳排放等关键领域
10月13日,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为助力北京市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6项绿色低碳地方标准,涉及碳排放、能源消耗限额、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计量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在碳排放方面,北京制定《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碳排放》,结合产业园区规划与碳排放管理的特点,明确了碳排放评价指标构建、碳排放核算与分析、减污降碳措施等技术要求,以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为“双锚点”,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分析碳排放并提出管理要求、
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部长级预备会议
10月13日至1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COP30)部长级预备会议在巴西举行,72个缔约方及多家国际组织代表围绕COP30预期成果、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资金、全球适应目标等议题深入交流。中国代表团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率队出席。中方指出,COP30处于《巴黎协定》由谈判转入全面实施的重要节点,尽管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世界潮流,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推高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成本,阻碍未来十年气候行动。习近平主席9月24日宣布的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首次从碳强度控制转向绝对量减排,覆盖全经济范围和所有温室气体。中方强调,实现目标既需自身努力,也依赖开放的国际环境,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目标落实。
中国和冰岛联合声明,进一步加强地热和绿色转型合作
10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冰岛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热和绿色转型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显示,中冰双方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重大挑战之一,重申将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立足各自国情维护和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为此,双方一致认为地热能在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加强政府间、行业间合作,在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开发地热能潜力,推广地热能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能源转型,创造新的绿色产业和就业岗位,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苹果供应商在中国启动10亿元人民币新能源基金
10月14日,苹果公司宣布,其在中国超过90%的生产制造现已采用可再生能源。基于此进展,苹果公司同时宣布其供应商已联合启动一项新的投资基金,旨在支持中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达十亿元人民币(1.5亿美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基金”完全由苹果供应商主导,并计划到2030年为中国电网新增100万兆瓦时的清洁电力。
上交所将系统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10月16日,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苑多然表示,上交所将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持续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并推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电子化规范》行业标准,同时丰富绿色与ESG相关指数及产品、优化中证ESG评价体系。截至今年9月末,上交所已联合中证指数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及ESG类指数164条,跟踪相关指数的产品已近百只、规模逾800亿元;已有46只绿色ETF规模合计517亿元;基于使用中证ESG评价的宽基指数产品超170只、规模近3000亿元。2024年超1300家沪市公司单独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达57%,上证50与科创50成份股实现100%披露;截至2025年7月,MSCI受评沪市公司中31%在最新一次评级中实现提升。
张希良:CCER方法学体系争取年底或明年发布
近日,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表示,全国CCER方法学体系目前已处于构架阶段,预计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发布。该体系将明确纳入与不纳入的项目领域,设立统一标准,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围绕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基于国家战略需求、项目额外性和数据质量等因素,形成系统性规划,引导方法学开发有序推进,避免随意性。生态环境部已委托碳交易专业委员会联合二十余家单位共同构建该体系。目前已发布五批共19项方法学,包括并网光热发电、海上风电、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等领域。张希良指出,CCER方法学体系具有动态调整特性,将定期更新,以支持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推动碳市场在重点行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ISO发布首个生物多样性标准,填补全球统一框架空白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ISO 17298:组织的生物多样性”标准,助力各类组织评估并应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该标准由6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致力于填补全球缺乏统一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空白,支持组织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核心治理与风险管理体系。其适用范围覆盖各类企业和机构,可促进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协同,为自然积极经济和生物多样性市场发展提供助力。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炭
近日,国际能源智库Ember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在今年1月至6月期间,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电量达到5072太瓦时(1太瓦时等于10亿千瓦时),超过煤炭的4896太瓦时。从增长幅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力需求同比增长2.6%,即369太瓦时,而太阳能发电量增加306太瓦时,风能发电量增加97太瓦时,两者已经可以覆盖增长的电力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同期全球煤炭发电量下降0.6%,天然气发电量下降0.2%,整体化石燃料发电总量下降0.3%,使得全球电力行业排放量下降0.2%。Ember高级分析师莫提卡表示,“这标志着一个转变的开始,即清洁电力的增长正与电力需求增长保持同步”。
部分内容来源于行业协会公众号、行业媒体平台。